【市場敏感】
當前的研學活動,雖然只是在旅游的基礎上加入研學元素,亦可視為初階版,未來提升空間相當大。
魏敏
這個暑期上哪遛娃,的確是疫情三年后擺在很多家長面前的一個嚴肅問題。不知不覺,最近的研學熱已經影響到了很多家長的選擇,尤其是身處一二線城市的家長。如果僅僅從字面意思來看,過往的夏令營那就是玩,研學團則多少帶了一個“學”字,對于相當一部分家長來說,只要能研到學到,貴一點也認。而對于相關產業(yè)從業(yè)者來說,則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很多原來只是做旅游的機構或者個人,也開始在原有項目中加入研學元素。在面向散客的各種線上線下,公域私域的研學廣告當中,高校校園游已經屬于標配,疊加大多同樣免費的博物館、科技館參觀,構成了研學團的主干項目。在他們看來這似乎并不難,最不濟把孩子們帶入一兩所知名高等學府兜一圈就算成功。而這些高?;虿┪镳^原本預約就能免費參觀,但研學團會和家長收“帶游”費數百元每人次,多日的跨省市研學項目,一個孩子的報名費基本要在大幾千塊不等,利潤空間還是有保證,起碼不至于出現那種旅行社低價攬客、強迫游客購物才能回本的“極限拉扯”。
但此類研學暑期一窩蜂扎堆帶來的負面影響最近頻見報端。例如本身承諾代搶的博物館門票沒有搶到,或者好不容易進去了,帶隊老師卻對博物館的文物一知半解,貽笑大方。所謂知名學府游學,實際只是校內打卡拍照,這還算好的,有的根本沒進去,只能與高校大門合影。而這些亂象也讓名校和博物館不堪其擾,例如最近國家和一些地市博物館紛紛發(fā)布通知,未經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可見是怕了這些“二把刀”。但產品火爆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下,家長們自然無暇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研學。而研學自身行業(yè)標準尚未健全,造成入行門檻低,工商數據顯示,2023年前5個月,我國新增研學旅行相關企業(yè)322家,同比增加近80%。從專業(yè)程度、服務質量、有無資質等維度來考量,從業(yè)機構水平不出意外地參差不齊。并且一家公司很難從頭到尾履行所有服務,尤其是跨省業(yè)務。層層外包之后,權責不清,質量如何,淪落到全靠從業(yè)者自覺。
盡管如此,研學在筆者看來還是大有可為。因為研學橫跨教育和旅游兩個行業(yè),能夠帶動整條產業(yè)鏈上下游的發(fā)展與就業(yè),特別是對于當前一批急需轉型的原教培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突圍方向。而在客源層面,中國的學生家長素來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強需求,只要在家庭經濟承受范圍之內,項目質量相對有保證,沒有觸碰學生人身安全等底線問題,這個賽道還是很有想象力。據悉,新東方等教育行業(yè)頭部品牌也已經摩拳擦掌,行業(yè)規(guī)模有望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會知道研學。從合規(guī)性層面去看,研學的存在也有合理基礎。依據早年教育部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研學旅行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相當于實踐版“課外讀本”,也算一項學有余力時的教學計劃。當然,嚴格意義上的研學活動是由學校招標,組織年級學生在上課期間出行,并集中進行的實踐活動。而當前的研學活動,雖然只是在旅游的基礎上加入研學元素,亦可視為初階版,未來提升空間相當大。
這就需要行業(yè)從業(yè)機構與人員著眼長遠,不能只圖掙快錢,而應該鉆研課程質量,積累特色文旅合作資源,最終贏得學校和家長認可,目光短淺、竭澤而漁的做法只能是一地雞毛,壞了行業(yè)口碑。甚至因為亂象頻發(fā),在能夠決定行業(yè)生死的學生安全上出問題。同時,研學畢竟不同于校園內學習,老師也不同于導游。講臺上講得好,不一定就能在戶外上的好。而且即便強如新東方等原先連鎖教培機構,也不一定就能搞得定旅游行業(yè)資源,畢竟隔行如隔山。
(作者系教育工作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