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年內漲幅超過12倍的上緯新材披露公告,因公司股票價格自7月9日至7月30日期間多次觸及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及嚴重異常波動情形,公司將自7月31日開始,對股票進行停牌核查,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交易日。
上緯新材的走牛與人形機器人概念息息相關,年內誕生的多只翻倍股也搭上了機器人概念的“東風”。解讀當下個股走勢,有基金經理認為在前期的大幅上漲中,確實導致板塊短期靜態(tài)估值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暗绻撮L一點的話,現在整體位置其實還是相對低的,人形機器人板塊還處于早期投資階段。”
大牛股停牌
7月30日晚,年內大牛股上緯新材披露公告,因公司股票價格自7月9日至7月30日期間多次觸及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及嚴重異常波動情形,為維護投資者利益,公司將就股票交易波動情況進行停牌核查。公司股票將于7月31日(星期四)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交易日,自披露核查公告后復牌。
公告稱,目前,公司基本面未發(fā)生重大變化,但近期公司股票交易價格已嚴重脫離公司目前的基本面情況,投資者參與交易可能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7月30日,上緯新材盤中繼續(xù)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股價一度漲超17%至99元/股,截至收盤,該股以9.37%的漲幅報92.07元/股,年初至今漲幅超過12倍,當前市值約371億元。
消息面上,7月8日晚,上緯新材發(fā)布公告稱,智元機器人擬通過公司及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以協(xié)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待本次股權交易完成后,智元機器人將至少持有上緯新材63.62%股份。公司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智元機器人及其管理團隊共同持股的主體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鄧泰華。
多個季度以來,上緯新材股價長期在7元以內徘徊,然而自該消息披露后,公司股價一度連續(xù)10天“20cm”漲停并創(chuàng)下A股紀錄。
據公告披露,本次股份轉讓價格7.78元/股計算,本次交易總價約21億元,隨著上緯新材股價一路暴漲,收購方智元機器人賬面浮盈頗豐,其擬收購的股權價值已經高達236億元,21天浮盈超過215億元。
機器人概念催化翻倍股
資料顯示,上緯新材2020年9月28日于科創(chuàng)板上市,主營環(huán)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乙烯基酯樹脂、特種不飽和聚酯樹脂、風電葉片用灌注樹脂等。
上海智元新創(chuàng)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是具身機器人的頭部公司,目前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覆蓋交互服務、工業(yè)智造、商業(yè)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種商用場景,預計2025年出貨量達數千臺。
不難發(fā)現,在人形機器人“出圈”的行情里,與之相關的公司年內多能取得不菲漲幅。據統(tǒng)計,截至7月30日,年內已經誕生212只翻倍股,多只個股搭上了機器人的“東風”,如中大力德、利元亨和漢威科技等。
談及人形機器人板塊中許多個股動輒股價翻倍的強勢上漲,平安基金張蔭先表示,在前期的大幅上漲中,確實導致板塊短期靜態(tài)估值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但如果看長一點的話,現在整體位置其實還是相對低的,人形機器人板塊還處于早期投資階段。疊加近期持續(xù)回調了一段時間,從長期視角來看,這一板塊或許仍有很大的投資空間。
根據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數據,2023—2029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從21.6億美元增至20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57%。
方正富邦李朝昱指出,中國的高端制造業(yè)在全球產業(yè)鏈里具備顯著的比較優(yōu)勢,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環(huán)節(jié),我國企業(yè)取得了顯著突破,個股投資機遇也隨之涌現。
首先,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yè)分類中全部工業(yè)門類的國家,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完整閉環(huán),同時擁有最完善的物流網絡配套和充足的能源供應。
其次,在政策與資本多年協(xié)同支持之下,中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特色鮮明的制造業(yè)產業(yè)集群。
最后,中國在過去20年培養(yǎng)了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工程師紅利明顯。在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從人力密集型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業(yè)的轉型。因此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短期內難以被撼動,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fā)展勢必會為供應鏈上的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此外,近期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開幕,人形機器人密集亮相,有券商建議關注人形機器人領域材料發(fā)展。山西證券指出,PEEK 材料性能優(yōu)異,能在保障人形機器人輕量化需求的同時,兼顧足夠的強度和剛性以滿足機器人的負載和靈活性需求,有望依托人形機器人產業(yè)增長實現集中催化。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