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富
我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讀大學期間就開始接觸證券時報。記得當年學習證券投資的時候,班上有位同學每天去買證券時報,還認真做筆記。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根據證券時報上登載的行情信息畫K線圖,畫得特別工整,還用不同的顏色來標注各種技術指標、趨勢線。這位同學后來成了私募業(yè)的“大拿”。那個年代的證券時報,對我而言是權威的象征,是觀察證券市場波動的窗口。
讀研究生階段,我開始接觸到證券時報的記者,對國內證券市場“三大報”有了更多了解,增加了我對證券時報的敬意。證券時報的記者打破了我想象中對記者群體的形象,他們不僅在第一時間沖到新聞現場采訪報道,活力滿滿,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愿意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各種研究類的深度報道,挖掘資本市場各種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嘗試提出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記得有一次,我與證券時報一位資深記者交流,他信手拈來各種技術指標,分析股市運行趨勢,甚至還把股市牛熊輪回上升到哲學層面。這種交流對我后來的研究工作幫助良多。
畢業(yè)后我從事研究工作,成了證券時報的作者,作為專家參與了證券時報組織的一些活動和內部座談會,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證券時報順應時代變化不斷發(fā)展、主動變革的過程。證券時報經常邀請不同觀點的作者圍繞資本市場和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發(fā)聲,引領市場討論走向深入,推動形成更大共識。難能可貴的是,每一次證券時報邀請專家學者開內部座談會,大家都能暢所欲言,在觀點碰撞中激發(fā)腦力風暴,互相啟發(fā),形成真知灼見。
面對紙媒的普遍困境,證券時報不斷適應新媒體時代,主動走出舒適區(qū),探索立體的傳播渠道和豐富多元的傳播方式,打造出幾個行業(yè)內頗有影響力的頭部微信公眾號和資本市場全覆蓋的新媒體矩陣,用戶規(guī)??捎^。
在證券時報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之際,我首先祝賀證券時報在過去三十年中取得的可喜成績,期待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重要關口,尤其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時期,證券時報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一是更好發(fā)揮證券市場信息披露主流媒體的優(yōu)勢,進一步加深與上市公司的連接和服務,利用新技術提升信息披露的效率,更好挖掘信息披露的內在價值。二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貢獻媒體力量,繼續(xù)展開深度挖掘和報道,凝聚共識,助力市場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三是做好有態(tài)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新媒體,成為投資者可以信賴的港灣。
(作者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