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下,鋰電、光伏、風電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以來,新能源上市公司業績跨越式增長。不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上市公司股價走弱,不少龍頭股頻創階段新低。
新能源行業今年業績如何,證券時報·數據寶推出三季報系列數據報道,本篇聚焦熱門板塊之新能源篇。
今年以來,以電力設備為首的新能源板塊跌跌不休,截至11月2日收盤,電力設備指數跌幅接近25%,高居申萬行業跌幅榜前列。今年三季報業績普遍下滑,坐實了新能源調整乃是基本面的原因,未來走向還得進一步觀察行業的景氣度變化。不過,部分細分龍頭仍在持續高景氣之中,也有些龍頭率先走出低谷,三季報業績超出市場預期,后市反彈或可看高一線。
新能源三季度業績普遍欠佳
A股新能源板塊主要集中在電力設備、能源金屬、汽車整車中的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其中,電力設備行業第三季度凈利環比增長中位數為-6.95%。細分來看,光伏設備行業第三季度凈利環比增長中位數為-8.8%;風電設備行業第三季度凈利環比增長中位數為-34.43%;電池行業第三季度凈利環比增長中位數為3.44%;能源金屬表現最差,第三季度凈利環比增長中位數為-23.08%。
能源金屬的業績主要是與碳酸鋰價格高度相關。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最新碳酸鋰期貨價格不足16萬元/噸,相較于2022年60萬元/噸的高點腰斬不止。鋰電產業鏈普遍經歷去庫,中游四大主材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光伏的調整也非常劇烈,硅料最新價格普遍在7萬元/噸左右,相比去年11月下旬30萬元/噸的高點,已跌去近八成。在硅料價格回調帶動下,組價價格也開始大幅回落,報價已跌破1元/瓦,相比年初1.8元/瓦已跌去近半水平,逼近行業平價成本線。風電方面,自去年以來風電機組招標價格便不斷下滑,陸上風機和海上風機單價均跌超30%。
公募基金大手筆減持
價格下跌背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行業需求不佳,以及大舉擴張導致產能過剩。在此背景下,此前超漲的新能源板塊股價也普遍出現深度回調。其中,電力設備指數年內跌幅接近25%,較此前高點腰斬不止;能源金屬指數年內跌超35%,較此前高點回調近68%。
在此前議論大牛市中,新能源背后站著眾多的投資者和公募基金。隨著市場回調,公募基金在新能源上的持倉明顯降低。浙商證券研報表明,2023年基金三季報,電力設備行業減配比例高居第二。值得一提的是,電力設備基金持倉占比已連續四個季度下降,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電力設備基金持倉占比一路下降近四個季度的季度降幅分別為2.1個、1.0個、1.6個和1.7個百分點。
業績超預期股名單出爐
在行業整體下行的背景下,部分個股三季報業績超預期,反映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未來也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反彈空間也更大。
數據寶統計,在電力設備行業及能源金屬行業中,有33只個股10月以來的研報標題涉及超預期關鍵詞。其中,陽光電源相關研報數量最多,達到11份。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64.15 億元,同比增長108.9% ;歸母凈利潤72.23 億元,同比增長250.5%;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77.92 億元,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10.9%。
陽光電源代表的是新能源細分中持續高景氣的逆變器板塊。而研報數量排名第二的星源材質,則代表的是業績低谷中強勢反彈的細分龍頭。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54 億元,同比增長12.6%,環比增長23.4%;歸母凈利潤2.89 億元,同比增長31.2%,環比增長47.4%;扣非歸母凈利潤2.71 億元,同比增長28.3%,環比增長89.5%。
部分個股未來的成長性值得期待。根據機構一致預測,特銳德、綠能慧充、科陸電子等個股明后兩年凈利增速均超50%,星源材質、當升科技、泰勝風能、安科瑞、捷佳偉創等個股明后兩年凈利增速均超30%。
從預測市盈率角度看,截至11月2日收盤,永興材料、藏格礦業、通威股份、雙良節能等個股前瞻市盈率均低于10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成長股的估值也不算高,陽光電源前瞻市盈率不足14倍,星源材質、禾望電氣、高測股份、東方日升等個股前瞻市盈率均不足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