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基礎設施持續(xù)數字化、全球資本結構深度重構的當下,資產何以確權、何以流動、何以定價,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逐步上升為制度議題。在這一大背景之下,現實世界資產(RWA)的興起,本質上是對資產邊界與價值承載方式的重估。而非金融RWA,則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早被忽視但實際存在且廣泛的價值帶:那些長期未能進入主流金融體系卻又真實存在于經濟與消費日常之中的“非標準資產”。這類資產以人參、酒類、茶葉、藝術品、品牌權益乃至產地信用等形態(tài)存在,難以歸入傳統(tǒng)的債權、股權、票據等金融范疇,卻普遍擁有消費市場與商業(yè)價值。在歷史上,它們始終是“非可投”,但不是“無價值”。RWA的興起,尤其是非金融RWA的發(fā)展,恰恰是技術體系對這部分現實資產的第一次結構性回應。
近日,全球RWA數據產業(yè)大會暨香港RWA全球產業(yè)聯盟成立啟動大會的圓桌論壇二 “RWA投融資、發(fā)行與交易” 如期舉行。會上,香港RWA全球產業(yè)聯盟正式宣布成立,這標志著圍繞現實資產通證化所形成的國際合作機制,正在從概念走向制度框架。雖然這次大會為產業(yè)搭建了合作平臺,參與者也圍繞投融資、發(fā)行路徑和交易機制展開了多維探討,但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場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非金融RWA不再是“鏈改金融資產”的衍生思路,而是正在成為產業(yè)數字化的獨立主線。這意味著,現實世界的諸多資產形態(tài)正在獲得一次重新被資本體系定義、接受并整合的歷史性機會。
非金融RWA的落地邏輯,必須跳出傳統(tǒng)金融資產的思維框架。它不是將藝術品、人參、威士忌或品牌“包裝成證券”,也不是將其“變現”為一種另類投資產品,而是在制度層面建立一種與其內在屬性相匹配的交易機制。這種機制不是建立在財務報表和貼現模型之上,而是依賴真實的供需關系、共識體系和長期參與者的行為激勵。例如,一瓶年份酒的價值并非源自其未來現金流,而是源自其稀缺性、品牌力、文化屬性與市場信仰。這些變量傳統(tǒng)金融體系難以精確量化,但在社群驅動、信息透明與價格自發(fā)現的鏈上環(huán)境中,卻可以被高效表達。
非金融RWA的價值釋放,歸根結底是制度設計的藝術。確權機制上,需要建立一套被廣泛接受的登記、公示與防偽流程,確保鏈上的每一枚通證都能錨定唯一真實的底層資產。估值機制上,不能再依賴“估值師”式的單點定價,而應更多采用流動市場的參與性定價模式,在真實交易與持有行為中生成價格共識。流動性機制上,也不能簡單套用股票或債券的撮合交易系統(tǒng),而是應結合穩(wěn)定幣、限價協(xié)議、社區(qū)承兌、預購權等多種機制,通過合約驅動而非杠桿驅動的方式,實現資本進入與退出。合規(guī)機制上,更不應盲目追求金融監(jiān)管下的同質化處理,而應推動地方沙盒政策、行業(yè)白名單機制與漸進式監(jiān)管策略,為非金融資產構建出“獨立而清晰”的制度空間。
當前,這樣的探索已經在多個項目中展開。香港作為制度靈活、政策開放、監(jiān)管逐步明晰的國際數字資產樞紐,天然具備承接非金融RWA早期試點的制度優(yōu)勢與生態(tài)資源。此次在數碼港宣布成立的香港RWA全球產業(yè)聯盟,不僅標志著區(qū)域合作機制的成熟,也意味著制度接納邊界的拓寬。值得一提的是,該聯盟的核心發(fā)起機構之一RWA Group,其定位為全球首家聚焦非金融資產通證化的專業(yè)平臺,已啟動包括人參、酒類、陶瓷等實物資產的標準化登記、鏈上確權與交易機制設計,并構建可驗證交割、可控風險、可持續(xù)治理的市場框架。其目標并非打造“交易所”,而是建立非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基礎設施”——這與傳統(tǒng)金融中依賴集中清算與大機構撮合的模式形成鮮明對照,也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市場構建范式。
當然,非金融RWA的發(fā)展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流動性不足、估值波動、市場教育滯后、制度配套不完備等問題,都可能在早期階段形成現實掣肘。但這并不應成為質疑其方向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它不依賴傳統(tǒng)金融路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從產業(yè)出發(fā)”的數字金融創(chuàng)新。它不依賴金融中心的再包裝,而是從實體經濟中汲取價值,用數字工具給予其新的表達方式。這種機制,一旦跑通,可能徹底改寫現實資產的流通模式,并對資本市場的底層邏輯帶來深遠影響。
從更長遠視角看,非金融RWA的潛力遠不止資產層面,而是對整個市場結構與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塑。它將使得企業(yè)、品牌、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價值關系從單向供需,演變?yōu)楣矂?chuàng)與共識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消費者不再只是買家,而是品牌成長的參與者、產品定價的見證者、社群治理的共識者;資產不再只是可交易對象,而是故事的容器、情緒的錨點、信任的通道。這種形態(tài)的資產,在數字化時代擁有無限擴展空間,也可能成為推動Web3由金融走向社會的關鍵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