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yè)展覽會正式開展,整車企業(yè)在本次車展上不約而同地弱化了對“智能駕駛”的宣傳:比亞迪將“天神之眼”從原來的“高階智駕”更改為“駕駛輔助”,將“代客泊車”更改成“下車泊入”;小米汽車在相關視頻中減少了智能駕駛表述的內容……
這背后,是智能駕駛宣傳被戴上了“緊箍咒”。4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先后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明確提到車企應規(guī)范宣傳營銷行為,杜絕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表述,防止駕駛員誤用、濫用風險。
在汽車行業(yè)從“電動化”時代步入“智能化”時代的關鍵節(jié)點,為何要給智能駕駛宣傳戴上“緊箍咒”?因為無論各大車企在發(fā)布會上把智駕功能講述得如何天花亂墜,都無法掩蓋中國乘用車市場已經(jīng)落地車型最高也只達到了L2級別輔助駕駛水平的事實。這一級別的輔助駕駛無法替代司機,汽車也無法脫離人類駕駛員的操控。
但很多車企在營銷上追求的都是“上限”,著重宣傳技術領先性和創(chuàng)新突破,在PPT中展示的都是智能駕駛能力的“上限”,如時速100公里以上AEB(自動緊急剎車系統(tǒng)?)可以“穩(wěn)定剎?!钡?。但很少說明智能駕駛能力的“底限”,如現(xiàn)有的AEB功能大多無法識別水馬、石頭、動物等。
甚至有汽車品牌的負責人在直播春節(jié)自駕回老家的時候雙手脫離方向盤,來展現(xiàn)對智能駕駛功能的信任,這都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而過度信任尚未成熟的智駕功能,會增大車主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釀成一些慘劇。
誠然,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車企拼價格、拼技術,更要拼營銷。但在智能駕駛技術遠未成熟的階段,車企的營銷不應該只講“高線”,更要有“底線思維”:少一些對智駕技術極限實力的作秀式展出,多一些對技術下限的安全知識普及和風險警示,才能行穩(wěn)致遠。
汽車是百年賽道,車企需要“走得快”,但更要“走得穩(wěn)”,安全是一輛汽車最核心的競爭力。車企莫要爭一時風頭,而丟掉長期積累的品牌口碑和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