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投資時會考慮ESG因素”
“我們要構建ESG投資生態”
近些年來,ESG投資在資本市場的熱度不斷提高。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簡稱GSIA)發布的《2020年全球可持續投資報告》顯示,ESG投資的資產規模逐年擴大,2020年就已占到了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的36%。
資料來源:GSIA.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 2020.
走過數百年,ESG投資是怎么一步步“漲粉”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萌發興起
逐漸獲得認同
18-19世紀,一些宗教組織會把一些不符合他們道德標準的行業主動排除在投資范圍之外,如拒絕投資于酒精、煙草和軍火等行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20世紀60-70年代,投資者開始增加關注的問題領域,強調關注企業的環境保護、種族及性別平等、勞工權益等問題,自此社會責任投資誕生。
持續升溫
形成廣泛共識
在20世紀80-90年代,面對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人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要約束企業行為,減少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社會責任投資獲得更多共識。
在傳統的投資框架中,投資者主要通過研究公司的財務數據表現,來分析其投資價值、規避投資風險。而在責任投資形成共識的過程中,投資者發現對一家公司的風險識別,遠不只局限于其財務狀況層面。
比如一家嚴重污染環境的公司,可能會有未來面臨巨額賠償的風險;再比如一家公司如果不重視保護員工權益,可能導致員工士氣低落、品牌聲譽受損,這些風險有可能會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給投資者們帶來損失。
社會責任投資逐漸升溫,開始從道德層面轉向投資策略層面,例如有的金融產品明確在投資標的選擇、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方面的因素。
加速發展
更深度融入投資決策體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社會責任投資的共識逐漸具體化為實操性更強的ESG投資框架。
在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在“Who Cares Wins”報告中首次提出ESG的概念。
2006年,聯合國成立責任投資原則(PRI)組織提出了包括“將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過程”在內的ESG投資六大原則,鼓勵各方采納并合作貫徹六項原則,共同建立起可持續的全球金融體系。
六大原則:
1、將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過程。
2、成為積極的所有者,將ESG議題整合至所有權政策與實踐。
3、尋求被投資機構適當披露ESG信息。
4、推動投資行業接受并實施PRI原則。
5、建立合作機制,提升PRI原則實施的效能。
6、報告PRI原則實施的活動與進程。
2023年6月,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公布了全球ESG報告標準,對公司社會、環境和治理風險披露做出了更詳細的規定。
隨著ESG投資的影響力持續增強,不同主體也在積極響應。監管機構出臺相應的管理措施,比如要求上市公司自愿自主或者強制性披露ESG相關信息等;上市公司主動開展ESG信披披露,力推節能減排、發行綠色債券、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等;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不少投資機構,也將上市公司的ESG表現納入到它們的投資決策體系中。
參考資料:《ESG理論與實踐》、中證指數公司《ESG投資發展報告(2019)》、《2019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
除標注外,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